◎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制烟机使制烟成本大降、产量大升,一夜间扭转了美国香烟供不应求的局面,仅一家公司就使生产容量大大过剩。
艺术成为认识世界、表现世界的途径,与科学的目标相类似。无论如何解释美术之类的概念,埃及人和希腊人同样是用尺度和比例来建造与表达完美或理想的存在,但这两种尺度却来自于完全不同的人性方面,具有根本的差异。
但是当艺术家和思想家发现或者觉悟到艺术的本质并非仅仅如此,或者根本不是如此,问题就产生了。从表面形式上观察,希腊艺术的规则直接引自埃及,但是与埃及高度规程化和样式化的艺术相比,希腊的变革极为重要。但是由于人的第三本性是信仰、思想及其外在意识形态所依据的思想性,它既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由本性的原因,同时又是人间群组各自自我认同、党同伐异、引发最根本冲突的根源,这种冲突与集团利益冲突共同形成了文化的差异、国家和民族的区隔以及不同的艺术观。以此言之,希腊尺度是理性的结果,它相当于科学。以画院制度为典型的中国艺术传统在经历了西方文化的冲击之后,为了救亡图存,国人利用各种渠道、各种方法向先行发达的国家求取复兴自己民族文化的教育制度、训练手段和创作方法。
进入专题: 美术学院 。现代艺术运动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已经进行了四次重大的艺术观念革命,现在我们所说的当代艺术中的艺术是一种美术学院史上从未遭遇、处理和研究过的人类精神新领域。如果我们细致一点,可以问一下,日本二战期间的那些飞机、大炮、坦克之类的武器,是进口的,还是自产的?日本的航母都是谁造的?日本这种技术立国的思想在军工上体现得最明显。
这个禁令是绝对的,毫无伸缩的余地,哪怕是印度制造的一根棉线,英国人也不准动用。在人家那里,只有研发成功与否的问题,而不像我们,还在讨论是应该搞自主研发,还是应该去比较优势地生产裤子。这促使17世纪初羊毛加工业在全英国普遍盛行,导致英国变为向国外供应毛织品。所以美国尽管早在19世纪末经济总量就已经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一,但直至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之后,才放弃保护关税政策,转向自由贸易。
要体会美国19世纪的关税率有多高,我们只须把它与今日的通行关税作一个比较就可以知道经过头30年的自主建设,我们的比较优势改变了,这是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基础。
当时英国生产并出口羊毛,主要供应佛兰德尔的毛织业。过去是比较劣势的,我们现在都有了比较优势。有些人说这么做能解决就业,实际如何呢?旧中国在鸦片战争之后被迫开关,开始按照比较优势进行生产,就业解决了吗?照样大量的中国人失业,找不到工作,贫苦农民没法儿转移,就只能跟着共产党搞革命了。我们看建国头30年,在那个时期独立自主的计划经济下,我们的技术进步非常明显。
在人家那里,只有研发成功与否的问题,而不像我们,还在讨论是应该搞自主研发,还是应该去比较优势地生产裤子。这三代理论的代表分别是李嘉图的比较优势(或比较成本)学说、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学说和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行业内贸易模型。《1890年麦金来关税法》使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美国关税达到了顶点,该法将整体关税率从38%提高到49.5%。为了迫使荷兰承认这些航海条例,英国甚至不惜在17 世纪下半期与荷兰进行了三次战争。
而在发展轻工业上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和地区,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则依次变为日用消费品、服装、电子产品等等。发挥比较优势可能是一个陷阱比较优势学说和要素禀赋学说都假定整个经济是竞争性的。
一句话,不是发挥比较优势,而是改变比较优势,这方面日本给了中国榜样。比较优势理论的辨析自李嘉图以来,正统的西方经济学已经发展出了三代不同的国际贸易理论(或理论模型)。
正如维克托·布尔默·托马斯在《独立以来拉丁美洲的经济发展》一书中指出的,美国历史上的高关税的特点在于,它直接服务于保护国内生产者的目标。从这以后,相关方面的一般性研究都持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学说,并得到了实际国际贸易中很多统计数据的印证。回顾经济史上各个大国的强国之路,我们发现高关税的贸易保护政策在促进本国产业升级、技术密集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现在需要的就是技术立国,以提高技术水平为主,把不能生产的、生产效率低的产品变成可以生产、生产效率高的产品。16世纪下半期在伊丽莎白女王统治下,英国禁止进口金属制品、皮革制品以及其他许许多多工业品。长期来看,你的人均收入没法提高。
日本企业都是在一个集团系统中,主要靠贷款筹资(区别于美国式的股票型直接融资体系),银行和企业都是长期关系,企业研发项目,银行就给贷款。日本战败后,立下的一条国策就是技术立国 ——不断研发,提高技术,吃技术的饭——并一直死死盯着这条路走。
短期受益,就是短期能赚钱。世界贸易组织现在允许发展中国家的成员国保留较高的进口关税,但是平均关税率也不过15%。
比较优势学说把这种差别的原因简单地归结为技术上的差别,认为由于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技术水平,因而当它们在没有对外贸易的自给自足条件下生产同样两种产品时,这两种产品生产成本的相对比率不可能完全一样。为什么?因为按照当前的比较优势实行国际分工有可能妨碍技术进步,阻碍一国产业的技术密集化进程。
著名的美国政治家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在其1791年向国会提出的报告中,预言了贸易保护对制造业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后来美国人一直承认关税的这种保护能力。在这之前,当英国的制造业还落后于其他国家时,英国政府一直采用各种贸易保护主义的手段扶植本国的制造业。以后美国的关税税率有时提高有时降低,但是一直保持着保护性的高税率。引进一次技术后,日本政府就出台政策不准再次引进,鼓励相关企业在这个基础上创新,而不像我们引进一次还不行,还要继续引进,最后引进技术成为 引进技术的原因,无限循环轮回。
走这样的技术密集化和产业升级道路,世界各国几乎没有例外:产业结构的技术密集化越快,经济增长就越快。按照比较优势原理,英国应当放弃棉纺织品的生产,从印度进口棉布。
1816年美国通过了第一个明确的保护性关税法案,对进口的棉花、羊毛制品和某些铁制品课税30-40%。这个禁令是绝对的,毫无伸缩的余地,哪怕是印度制造的一根棉线,英国人也不准动用。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学说,强调技术的差异性带来国际贸易,通过比较相对劳动生产率(两种产品的绝对劳动生产率相除得到),指出相对劳动生产率较低的那种产品有比较优势。但是其中也存有问题——就经济发展的目的而言,发挥比较优势可能是一个陷阱。
美国独立以后不久,便于1789年对进口商品征收关税。稍微观察过当今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历史的人都会注意到,它们经济增长的共同特征之一是产业结构的不断技术密集化,其主要表现就是一国最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变得具有了更高的技术含量。1650 年到1663年,英国一连制定了几个航海条例,严禁外国船只参与对英国及其殖民地贸易中的许多种运输。这是因为竞争条件下产品的长期均衡价格必定等于其长期平均成本,而这又意味着这种价格使同种生产要素在用于生产任何产品时都得到了同样报酬。
1688年的 光荣革命之后,英国完全停止进口法国和荷兰的毛织品。按照正统的微观经济理论,在竞争条件下,长期均衡时两种产品的相对比价应当等于它们的长期平均成本之比。
回顾一下日本的历史,我们发现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就在不断地引进欧美现代技术。靠着首先完成使用机器生产的产业革命,英国才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第一经济强国。
二战后期,日本还没有最后战败,一帮精英就开始密谋策划日本将来怎么办。1733年兰开夏的机械师凯伊发明了飞梭之后,18世纪下半期英国人发明了各种纺纱机、织布机、蒸汽机,从此人类社会进入了使用机器生产的工业化时代。
本文地址: http://one.zhutima.com/?id=24
文章来源:天狐定制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2025-04-05 18:58天狐定制
2025-04-05 18:38天狐定制
2025-04-05 18:06天狐定制
2025-04-05 18:01天狐定制
2025-04-05 17:44天狐定制
2025-04-05 17:36天狐定制
2025-04-05 17:28天狐定制
2025-04-05 17:17天狐定制
2025-04-05 16:41天狐定制
2025-04-05 16:38天狐定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